2018年第一季度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
2018-05-09 保护视力色: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默认 【字体: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

  2018年1季度,本市通过“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”在线报告《药品不良反应/事件报告表》7220份,较2017年同期下降9.80%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/事件报告357份,占同期报告总数的4.94%,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/事件报告1821份,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5.22%。

  按照报告单位类别统计,来自医疗机构的6600份,占91.41%;来自药品生产企业的424份,占5.87%;来自药品经营企业的196份,占2.71%。按照报告人职业统计,医生报告3652份,占50.58%;药师报告2505份,占34.70%;护士报告642份,占8.89%;其他报告421份,占5.83%。

图像

  按报告涉及患者年龄统计,65岁及以上的患者最多,占45.72%。按报告涉及患者性别统计,男性2876例,占39.83%;女性4294例,占59.47%;50例病例报告患者性别不详,占0.69%。男女比例为0.67:1。

图像

  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,涉及化学药报告6551例次,数量居前的类别是:抗感染药、心血管系统用药、肿瘤用药、镇痛药,精神障碍用药。涉及中成药报告1007例次,数量居前的类别是:理血剂、祛湿剂、补益剂、清热剂、祛痰剂。

图像

  按药品剂型统计,注射剂占47.85%,口服制剂占47.95%,其他制剂占4.20%。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,位居首位的是口服给药,占48.17%,其次为静脉滴注,占42.62%。

图像

  2018年1季度本市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/事件中,累及系统排名前五位的是:胃肠损害(占27.98%)、皮肤及其附件损害(占20.66%)、神经系统损害(占11.36%)、全身性损害(占9.18%)和心血管系统损害(占4.34%)。

图像

  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、恶心、瘙痒、头晕、呕吐、腹泻、头痛、胸痛、腹痛、心悸、消化不良、非特异性胃肠疾病、发热、过敏反应、静脉炎、潮红、白细胞减少症、便秘、出汗增加、肝功能异常、锥体外系病、腹部胀大、乏力、水肿、寒战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