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首个进口转本土医疗器械产品落地 惊喜背后还有哪些期待?
2021-03-31 来源:话匣子 保护视力色: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默认 【字体: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

中国市场,早已成为全球巨头不愿错过的热土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今天,飞利浦超声上海有限公司的一款“超声探头”,拿到了全市首张“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在中国境内企业生产”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,这也标志着国家药监部门的“进口转本土”政策在上海平稳落地,将大大加速国产化进程,让患者受益。请听报道:

在市药监局的业务大厅,飞利浦中国政府事务总监周斐用“惊喜”两字,来形容这款“超声探头”的注册过程。从去年11月13号受理,到今年3月15号完成技术审评,总共122个自然日。差不多4个月时间,似乎并不算短,但要知道,这比传统审评周期缩短了50%。

周斐:“对于整个超声事业部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惊喜,缩短了超过50%的时间。”

这份“惊喜”首先来自政策红利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国际医疗器械巨头有意向中国转移更多产能。过去从“进口转本土”,所有的申报材料和审评流程都要从零起步、重新来过。去年,国家药监局发布《关于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在中国境内企业生产有关事项的公告》,业内简称“104号文”,它能带来什么?市药监局副局长郭术廷说,所有重复提交的材料全都“豁免”。

郭术廷:“也就是进行国产化注册的过程当中,尤其免4大类资料,前期的综述,研发的资料,还有临床试验,风险评估的,省下来的是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。”

在飞利浦超声上海有限公司注册法规经理韦凯看来,这对于推动国产化进程意义非凡。仅以本土临床试验为例,韦凯说:“临床周期的话会很长,并且我们探头的特殊性,属于相对比较私密或者风险比较高的一些应用临床适用范围,试受试者可能会比较难找,至少要半年时间。”

这份“惊喜”更来自“配套服务”。市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处处长王安婷说,注册申报过程中,对产品设计、性能要求、临床应用范围等技术问题,审评专家和企业间往往需要反复沟通,90%左右的新注册产品都会经历一个叫“发补”的环节,意思是通知申请人补充完善资料。

王安婷:“跟企业加强沟通咨询,让他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发补这条,你应该怎么样去补,让企业对于我们要发补的这些内容有主观的理解,缩短它发补所消耗的时间。”

正是受益于这份“惊喜”,让“上海制造”在飞利浦超声探头全球产能中的占比增加了10%,并至少提前一年加速其在中国的超声系统产业链布局。

还有更大惊喜在后头。波士顿科学质量总监许斌告诉记者,波士顿科学眼下手持300多张进口医疗器械注册证,已经有多个产品启动“进口转本土”的申请。

许斌:“绝大多数的外资企业在国内来进行本土化生产,或者把一些更好更先进的产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,让这些产品能够尽早的辐射到中国的病患,我想是非常有益的。”

郭术廷说,所有“省下”的成本,最终都将回馈给患者,以更快时间、更低价格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
郭术廷:“实现国产化,它的价格应该是更有优势了。这个优势对于咱们消费者,将来的使用者来说,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。”

作者:上海电台记者胡旻珏

编辑:盛艳姿

责任编辑:朱颖